
-
2022-12-30GTSI NEWS|新校区获深圳首座产能建筑认证;毕业季和秋季职业发展活动开展;高校竞技比赛我校再创佳绩......12月关键词:年终/期末、毕业季、职业发展校园: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建设】学生活动中心获深圳首座产能建筑认证 近日,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学生活动中心项目(以下简称为“学生活动中心”)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的《2022年第三批近零能耗建筑测评》中喜获最高标准认证:产能建筑设计认证。本次参评的 72 个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类型广泛。其中 39 项获超低能耗建筑认证,25项获近零能耗建筑认证,6 项获零能耗建筑认证,学生活动中心凭借远高于零能耗建筑的技术要求获产能建筑认证,是本次获评的两座产能建筑之一,更是深圳市首座产能建筑。教学:走近环境人【GTSI环境论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徐明教授讲座分享12月7日,《GTSI环境论坛》(GTSI Environmental Talks)系列讲座第二期邀请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徐明教授进行了题为《碳中和与生命周期思想》的专业分享。他重点围绕方向选择、学科发展、个人经历和专业建议四大板块,为大家带来关于如何进入产业生态及可持续领域并且为何长期深耕于此、对于数据科学与环境工程交叉学科发展的见解,以及作为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期刊主编,对于发表论文的建议等干货内容。毕业季:人生篇章【学子风采】金安琳:从一个GT到另一个GT,喜欢计算机永远是我的主线本期【学子风采】栏目邀请到即将从CS专业毕业的金安琳。从金安琳的简历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主动拥抱变化」的人。从一份份履历丰厚的国内大厂实习,到基于岗位拓展而选择的研究生就读,到如今毕业后的转战外企独角兽工作,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变化和选择,他都坚如磐石、心力充沛,一切皆源于对计算机的热爱。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利益天平不断摇摆,很多人的决策依据是这件事能不能让我成功,而金安琳坚持的道理便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Graduation Celebration】毕业仪式12月16日,GTSI为2022年秋季的毕业生们举办了一场充满仪式感而温馨的毕业仪式。上午,毕业生们穿上了毕业袍,在校园里拍摄了各自独有的毕业照。下午,穿过展示着每一位毕业生名字的走廊,同学们在校友之家接受来自师长和亲友的祝福,完成了属于他们的毕业仪式。从今天起,他们正式成为了GTSI校友,带着GTSI的独家记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活动:湾区高校圈【首届高校青年“双碳”知识竞赛】我校学子挺进决赛12月13日,杰出碳路青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首届高校青年“双碳”知识竞赛决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成功举办。经过初赛和复赛,环境工程专业王岑超同学代表学院进入最终的决赛,与来自深港澳三地的选手同台竞技。比赛包括选手的专业演讲和精彩刺激的答题环节。王岑超同学以“创新生产建造材料,助力建设零碳城市”为主题,通过专业、趣味的讲述向观众们介绍了新型材料对建设低碳环境的帮助,并呼吁更多青年参与到低碳环保的工作当中。【“正深圳 正青春”短视频大赛】我校学子喜获铜牌12月15日,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办的“正深圳 正青春”短视频大赛落下帷幕,由GTSI学生团队投稿的《GTSI赛艇队赛季回顾》在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近150个作品中胜出,摘得大赛铜奖。视频回顾了GTSI师生在深圳X9 高校院所联盟第一届赛艇联赛中的精彩瞬间,镜头不仅记录下他们与兄弟高校竞技交流,同时也展现了大沙河美如画的自然风景,借此呼吁大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本次活动的评委包括高校、艺术团和媒体等组织机构的专家,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较高的专业度。评委们表示,这次比赛的主题以青春为关键字,彰显了深圳的城市特质,获得了世界多国青年人的积极反响。期末:校园Lifestyle【品牌发布】2022年终特刊、年末混剪视频上线临近期末和年末,GTSI·2022年终特刊「起飞吧,GTSIers」及年末混剪视频接连上线,将一年的仪式感一口气拉满! 特刊设置4大板块,收录校内师生2022感言、海外校友寄语、全年大事件盘点和新年Flag收集栏,预祝大家“飞抵”更好的2023。混剪视频则快节奏展示2022发生在GTSI的一切精彩瞬间,带着大家回顾之后,再出发。【期末关怀系列活动】Finals Care - Finish Strong12月8日至15日,GTSI学子迎来了期末考试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以良好的状态备考,学院每学期一度的“Finals Care - Finish Strong”期末关怀系列活动如约而至,暖心饮品、舒缓瑜伽、文具补给、能量补给、限定T恤发送、圣诞惊喜... 在一个个温馨又暖心的小活动之中,GTSI的2022年秋季学期落下了帷幕。【期末关怀系列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分子年终茶话会2022年接近尾声,为表达对积极参与校园发展建设和协助学院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学生的肯定与感谢,学院于12月15日举行了年终茶话会。同学们欢聚一堂,畅谈自己的经验与收获,例如他们中有人勤工俭学,是老师们的好助手,有人投身防疫志愿服务,有人代表学院参加赛事并取得佳绩,有人为校园运行建言献策......此次茶话会增进了交流,大家互相鼓舞,期待更多同学在学院发展路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活动:职业发展中心【职业发展中心】秋季职业发展活动回顾在秋季校园招聘高峰来临之际,为帮助应届毕业生及在校生提升求职技能,从容应对秋招及实习求职,学院职业发展中心策划开展秋季职业发展工作坊活动,提供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培训,专业的就业咨询及职业规划,并进行升学/就业活动系列安排,包括行业分享活动、信息分享活动、企业入校招聘活动等。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致力于完善全方位、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的发展点。
-
2022-12-15「再见,GTSI」!8位毕业生的告别答卷随着秋季学期结束,GTSI一部分同学已经完成课程,修满学分,将以毕业生的身份走入下一站。为作纪念,我们邀请8位正处毕业倒计时的GTSIers,填写一套「GTSI x 普鲁斯特问卷」。再过1-2年,同样的问题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落点。时代更迭下新工科生将经历怎样的改变?答案在未来,我们与他们相约,回见~注:普鲁斯特问卷(Proust Questionnaire)是一种用来调查被提问者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经验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因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回答而得名。原版包含29道题目,此处使用GTSI简化版。@金安琳:比较复杂。既有对学校的不舍,又有学生时代即将结束的遗憾,还有对未来新生活的一些憧憬。@董益维: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平和。踏实地完成了学业,顺利地找到了工作,然后就要踏实地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纵使前路中的潜在挑战不计其数,我也认为我有能力自如面对,工作中站稳脚跟的同时彻底实现经济独立,真正开始只属于自己的生活。@夏禹:对过去有点怀念,对现状比较焦虑,对未来有点迷茫。@符晓航: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不用准备考试了lol,紧张是对未来工作的一些担心,怕做不好。@李天宇:开心,又有点不舍。毕竟有可能真的要告别学生身份和校园生活了。@张之锐:轻松,学业暂告一段落,准备收拾心情参加工作了。@李居隆:对未来的工作和进入社会既兴奋又有些紧张。@朱晨璐:一方面是能够顺顺利利完成硕士学业,完成所有的项目与考试,也找到了还比较满意的工作,有些如释重负。另一方面,其实也非常感谢和舍不得GTSI,GTSI陪伴了我一段时间,并且在这里遇到了珍贵的朋友。@金安琳:参加学校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说万圣节party, staff和同学之间的氛围很棒。@董益维:去年国庆假期,我花8个小时依次登顶小梧桐和大梧桐,完成了梧桐山的攀登。登顶大梧桐的时候,深圳的大部分乃至远方的香港都在我的视野范围内。当我从深圳站一路向北穿过罗湖的狭窄街巷时,在华强北的电子海洋中穿梭时,走过深交所的门口并在平安金融中心的顶端俯瞰时,在莲花山的邓小平铜像前时,在深圳湾公园享受海风吹拂时,最后在梧桐山顶极目远眺时把之前的所有见闻全部结合起来,我领略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之一的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务实稳重的发展风格,这对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工作之后注定四海为家,但深圳一定会成为这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要画上我学生时代的终点以及打工人的起点。@夏禹:刚入学的时候。感觉未来还有比较多的可能性,那时候最快乐。越接近毕业越觉得可能性都收敛了,越发不快乐。@符晓航:做完一个很难的课程大项目,感觉如释重负的时候。@李天宇:最后拿到工作offer的时候。@张之锐: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不管我们做什么决定和活动,GTSI都在背后支持我们,让我感到很受鼓舞。@李居隆:和朋友们一起在三楼打桌游,打乒乓。考前一起在研讨室里讨论到很晚。@朱晨璐: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平淡且充实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其实整个硕士期间的情感基调都是正向的。最快乐的话,就是和很要好的朋友们一起参加GTSI特意举办的一些活动,而且!每项活动老师们都能布置和策划的很出人意料!@金安琳:阅读paper的能力。我在课程中熟悉了阅读paper的方法,这个能力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说不定哪一天会想去读PHD)🤔@董益维:我认为所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以更多的角度和更深入的视野,将自己的知识与现实对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高效而主动地学习。这是开始工作后我认为最重要的职业技能,重要性甚至胜过专业知识。@夏禹: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能力。@符晓航:搜索信息的能力。很多课程的作业很难,debug没有思路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查找课程论坛,看同学的一些经验,能不能用来解决代码的问题。@李天宇:不太清楚确定。@张之锐:Multitasking skill。需要在多项事务中找到平衡点,做好学习、生活、其他的平衡。@李居隆:我认为还是信息收集能力以及对未来规划的能力,毕竟参与了秋招。@朱晨璐:哈哈哈拖延症好了很多,GTSI有很多课程的load都还是挺大的,于是现在养成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做计划和时间管理的习惯,并且划分好事务的优先级。@金安琳:在CS(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为不错的涉猎,当前的前沿技术也或多或少看得懂了。在就读期间也造了很多“轮子”,感觉编程技术有很大的提高。@董益维:我觉得在回首之时能对这段经历中的一切都不感到后悔,能自豪地把头转向前路,就是最大的成就。@夏禹:学习之余一直在做一个自己的side project,目前进展比较顺利。得了一些创业比赛的奖,融资也在稳步进行中。@符晓航:顺利毕业lol。@李天宇:成功转型,从软件开发转向做算法。@张之锐:知识上更充实,视野上更开阔。@李居隆:完成了步入社会的准备。@朱晨璐:不能说是成就,可以说是我个人的一点改变吧。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也许是身边一些朋友的影响,我现在逐渐很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目标明确有侧重,并且允许自己有好有坏。@金安琳:比较喜欢问问题,思维比较跳跃。@董益维:老二次元了,并且毫不掩饰,积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夏禹:不太满足于现状,总觉得还有些需要改变的地方。@符晓航:解决问题的时候有耐心。比如愿意花好几天时间去debug一个代码的问题。@李天宇:聪明但是有时很懒。@张之锐:勇于尝试,挑战困难。@李居隆:做事谨慎,想的很多,但有时有些瞻前顾后。@朱晨璐:情绪稳定吧,我大多数情况下是希望可以坦荡、真诚、平和地去沟通,不会将个人情绪蔓延影响到其他人。@金安琳:热情友好,对人真诚,有求知欲。@董益维:务实。一个人可以对他人不诚实,可以千人千面,但一定不能在任何时候欺骗自己,把自我编织在梦境里。我认为不欺骗自己是务实态度的一个必要条件。@夏禹:大家普遍都目标明确,有比较高的执行力,这是我比较看重的。@符晓航:好学。同学们上课的时候都很积极,而且大家都很愿意花时间把课程项目尽可能做完美。@李天宇:勤奋好学。@张之锐:对知识的理解,与人相处的方式。@李居隆:这里的同学都非常上进,这是使我感到舒服的原因。@朱晨璐:我觉得同学们是各形各色的,各自都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没必要设一些限制。@金安琳:偶尔会有点懒惰。@董益维:有时候过于谨小慎微,把一些小概率风险过度放大,进而坚持没理由坚持的东西(这可能就是金牛座吧……)。举个例子,以前看了一百多集空中浩劫之后,我几年内都拒绝坐飞机,然而有一次因为机票比火车票便宜而选择飞机之后,坐上去发现一切都是稀松平常,也就不害怕了。@夏禹:有些悲观。大家都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我对过去总是不太满意,总后悔做过的一些选择。@符晓航:比较腼腆,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lol。@李天宇:懒惰。@张之锐:爱睡懒觉。@李居隆:偶尔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朱晨璐:我不太会健康饮食和作息,超过一定阈值的负面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个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这是我下一步需要努力去克服的问题。@金安琳:去外企WLB(Work, Life, Balance)。既在工作上有足够的impact,又有自己的生活。@董益维:目前没有想法。现在是按四海为家规划职业生涯,在哪里就努力在哪里立足,如果不能做到或被挖角了就换个地方。在哪里工作久了或是在哪里成家立业,哪里可能就是我最想要呆的地方。@夏禹:美国。@符晓航:想出国工作,体验一下国外的职场文化。@李天宇:还是最想回上海。当然也很想去加州找以前的大学同学,但机会不大。@张之锐:深圳。@李居隆:西安。@朱晨璐:这个问题我也仔细想过,还没有得出很确定的结论,我觉得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时代的想法与实际职场可能会有很大不同。目前是确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期望可以打造自身的技术稀缺性,培养不可取代的职场技能,具体操作估计还需要边工作边体会。@金安琳:希望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董益维:工作中:踏实勤勉,视野宽广,处事有条不紊,在行业内完全立足,有足够的本事成为被挖角的对象或是在原单位谋求更高的职位。生活中:用上顶级配置的电脑,比现在更加健康并且更能掌控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爱好比现在更热爱更投入,同时摆脱单身,工作生活两不误。@夏禹:希望能改掉自己后悔的毛病。能够安于现状,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能像 Oasis歌里说的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一样。@符晓航:一个可靠的软件工程师;有定期锻炼的习惯;培养一个艺术方面的爱好。@李天宇:成家立业。@张之锐:摸到财富自由的门槛。@李居隆:有自己的事业,坚持自己的爱好。@朱晨璐:执行力强、独立、自由、自律。
-
2022-12-08公开招募|GTSI推出数据科学行业导师计划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GTSI)数据科学硕士(MSA)项目行业导师计划邀请具有教育热情的行业专家为MSA学生提供经验分享和就业指导,旨在提高他们的求职和竞争力。通过行业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将指导1-2名MSA学生,为期六个月至一年。指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职业规划、案例分析、经验分享、行业研究等,可以通过线上或社交媒体平台、电话、邮件或线下活动等方式进行指导。行业导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推荐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兼职/全职职位。行业导师将参与和MSA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例如演讲技巧训练和模拟面试。行业导师计划将在GTSI官方微信公众号“MSA就业与晋升”栏目进行宣传推广。学生根据个人资料选择导师,导师根据资历选择学生。GTSI官方微信公众号“MSA就业与晋升”栏目,每期将对行业导师和参与学员进行专访,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导师,提升GTSI MSA项目招聘工作。在GTSI 网站上正式公布行业导师;优先考虑行业导师的校园招聘和就业需求;搭建行业导师群交流平台;及时向行业导师提供有关GTSI的信息,尤其是有关MSA项目的信息。行业导师的遴选将基于行业经验、行业领域、学术背景等,我们期望行业导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承诺每6个月为每位学生提供至少10小时的辅导,以指导学生并与他们交流;在特定领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具备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辅导的热忱;在公司或机构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或有至少3年以上团队管理经验;优先考虑在量化、数据、产品、设计、咨询、投资、公共部门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GTSI 管理团队、教职员工等的推荐;天津大学管理学院MBA/EMBA项目推荐;面向社会招引行业导师:建立行业导师申请门户。申请/提名/推荐;背景筛选;参加GTSI MSA领导团队的简短面试;GTSI MSA领导团队为潜在候选人打分;做出选择。数据科学行业导师计划预计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定期审查,以评估该计划的进展。审查形式包括参与该计划的MSA学生的演讲,以及来自行业导师的想法/经验分享。有意向加入数据科学行业导师计划的申请人,请将简历及个人陈述发送至:gtshenzhen-msa@isye.gatech.edu
-
2022-12-08GTSI年终特刊即将发布!送你飞抵2023GTSI·2022年终特刊「起飞吧,GTSIers」🔥即将发布🔥我们邀请你以这份报纸为“登机牌”加速飞向崭新的2023✈2022,心情托运如同临行前总要收拾好行李即将前往2023的GTSIers在年终特刊第一页留下了他们的年度感言将属于2022的心情托运卸下焦虑,保留美好起飞吧,GTSIers回想属于2022的旅途曾有不同风景掠过舷窗教学动态、缤纷校园、校区建设来自不同象限的难忘事件组成2022大事件标记GTSIers不断延伸的航道叮咚!空中播报于云霄之上眺望天际线难免想起远方的人特刊收集不同时区的“无线电波”听远在他乡的GTSIers说着盼望的团聚和更好的明天抵达→2023新年在即特刊最后一页该由你来填满领取“GTSI Flag”贴纸将它们牢牢立在to do list上不管前方气流怎样愿你的目标永不倒GTSI·2022年终特刊即将上架学院报刊亭混剪视频、特色文创等*多重惊喜也将在年末揭晓*不想错过精彩的朋友记得🐴住GTSI的动态哦
-
2022-11-30GTSI NEWS|深圳X9联盟赛艇联赛包揽三项大奖;创意集市学术街“圈粉”;环境专业大咖传道授业......11月关键词:环境人、竞技、创意、成长教学:走近环境人【听TA说】罗剑:环境工程师为人类的未来工作本期【听TA说】栏目邀请到GTSI环境工程硕士项目的美方主任罗剑教授坐镇,他表示,许多环境问题其实是公众无法直接看到的,比如土壤、大气、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而当这些问题严重到足以暴露在人们面前,往往为时已晚。GTSI每一位环境工程学子所做的,就是学习并运用专业知识,让问题提早被发现,被应对,被解决。【GTSI环境论坛】讲述环境人的精彩故事《GTSI环境讲坛》(GTSI Environmental Talks)系列讲座活动举办。首期讲座邀请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陈勇生教授进行了题为Minus Approach for Futur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的专业分享。该活动旨在打造环境从业者及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讲座内容不仅包括精彩的专业知识,同时侧重于主讲人的职业经验与阅历分享,为听众带来资深从业者更加生动立体的分享体验,通过一系列真实有趣的访谈展现环境人成长路上的精彩故事。教学:Gatech Girls【学子风采】符晓航:离开“大厂”,我没有犹豫过本期【学子风采】栏目邀请到即将从CS专业毕业的符晓航。两年前,她在众人羡慕的大厂工作,拿着满意的薪资,却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担忧。工作时间长,提升空间少,外加职场女性常见的“玻璃天花板”,让符晓航停下脚步,重回校园,通过学习新知识重新把握住自己想要的前进方向。离开大厂时,她没有犹豫,此刻将要离开校园的她,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以身边的优秀女工程师为榜样,她期待做出成绩,也期待稳定成长。活动:深圳高校圈【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落幕,GTSI斩获三项大奖11月6日至15日,为期三周、三个赛段的深圳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落下帷幕。GTSI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共派出学生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男女混合八人单桨有舵手、教工八人单桨有舵手三支队伍参赛,最终获得团体总分二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及最佳舵手奖三项大奖。赛前,GTSI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征集报名和体测选拔,最终组成20人学生队伍,及包括中方主任肖松山与佐治亚理工学院3位教授等在内的11人教职工队伍。其中,学生队员们在兼顾训练和学业的同时,通过赛艇这一团体活动的形式拉近彼此距离,以顽强拼搏的团魂和精神感染了每一位GTSIer。X9联盟: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的高校、院所成立X9联盟。初期成员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鹏城实验室以及未来将落户该片区的高校。【深圳市体育竞赛】乒乓球、篮球及羽毛球赛,展现多类别竞技体育魅力10月至11月,深圳市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各类赛事陆续开展。本系列竞赛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主办,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参与。我校积极响应,派出学生代表队参加大学组乒乓球、篮球及羽毛球赛。赛前通过征集报名和校内选拔,在确定三项赛事的参赛队员后学生们便紧锣密鼓的训练起来。乒乓球赛选手们直面强敌,精彩的战术动作轮番上演;篮球赛队员们秉持着‘无兄弟,不篮球’的团队精神连战三天,赛场上灵活防守,猛烈进攻,场下及时总结,调整策略,展现出敢打敢拼的顽强精神和积极饱满的比赛热情;羽毛球赛赛程紧凑,选手们顶住压力,通过一个个精准扣杀,一轮轮攻防转换,赢得现场阵阵欢呼喝彩。本系列竞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团队间的拼搏意志,在全市高校中展示我校学生积极的精神面貌和自信风采。【深圳市大学生歌手大奖赛】GTSI校园初赛暨GTSI LIVE NIGHT2022年深圳市大学生歌手大奖赛初赛选拔阶段于11月13日启动。11月22日晚,GTSI校园初赛暨GTSI Live Night在创新谷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圆满举办。本次初赛共吸引来自各专业的十四名同学参加,表演曲目风格多样,更有选手带来原创曲目。活动通过青春深圳抖音号同步直播。现场观众评价: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充满大学生青春与活力的迷你时光音乐会!本次初赛将通过线上投票产生两个晋级名额进入半决赛。大赛将决出冠、亚、季军、深圳市大学生歌手大奖赛十佳歌手、最佳唱作人、最佳原创作品等奖项。优秀原创作品将有机会加入QQ音乐“你好大学声”校园音乐人成长计划,录入到本次大赛的原创音乐专辑中。大赛“十佳歌手”将通过加入QQ音乐“你好,大学声”校园厂牌获得歌曲发行推广资源。活动:校园Lifestyle【期末关怀系列活动】戏剧疗愈——找回内心的小孩舒缓同学们临近期末紧张的心理,不仅需要给大家心理的安慰,更要找出负面情绪的来源。11月20日,学院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带领同学们通过无固定台词的即兴互动,感受身体与内心的连接,缓解日常学习生活带来的疲惫和压力感。【GTSI创意街区】论创意有多少种表现形式?11月20日,GTSI校内空间“变身”创意街区。各专业师生在“学术街”摆摊设点,通过海报、有奖答题、屏幕互动等方式展示本学期专业成果或科普有趣的专业知识点。放松之余,亦能激发灵感的碰撞。“集市区”主打美食休闲,有手工自制奶茶、盲盒、套圈等不同摊点,更有多才多艺的GTSIers带来歌舞表演,饱腹之余带来快乐。招生:招生进行时【城市见面会】北上广深蓉五大城市落地近期,GTSI师生团队分别在深圳、广州、上海、成都及北京举办城市见面会,与广大同学和家长现场交流,帮助大家了解最新招生政策,培养体系、升学就业、申请条件等方面资讯。关于12月7日苏州见面会信息,可关注公众号动态及时获取。【招生会客厅】讲述GTSIer真实的故事11月,GTSI推出了线上访谈栏目《GTSI招生会客厅》,通过轻松对谈的方式,展示GTSIer真实的故事,聚焦申请人关心的问题,邀请各专业教授、在读学生及行业校友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线上的观众自由交流。
-
2022-11-24学子风采 | 符晓航:离开“大厂”,我没有犹豫过再过不到一个月,符晓航就要从GTSI毕业了。入学计算机科学硕士项目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校园到职场的转换。两年前,她在众人羡慕的大厂工作,拿着满意的薪资,却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担忧。工作时间长,提升空间少,外加职场女性常见的“玻璃天花板”,让符晓航停下脚步,重回校园,通过学习新知识重新把握住自己想要的前进方向。离开大厂时,她没有犹豫,此刻将要离开校园的她,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以身边的优秀女工程师为榜样,她期待做出成绩,也期待稳定成长。我决定了:离开大厂9:30,起床。10:30,打车到公司。10:30-12:00,参加小组站会,汇报工作进度,查看群消息。12:00-14:00,午饭,趁午休写代码,做需求。14:00-19:00,聚精会神工作。19:00,晚饭,稍事休息,继续工作。21:00,下班。这是我在“大厂”上班的一天。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我们实行“弹性工作”制度,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工作日待到晚上八九点并不算加班。而且我所在的部门做的产品面向C端,需求迭代很快,大家通常都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工作。我周围的很多同事一般会工作到晚上十点。在这间标准意义上的互联网大厂,我工作了一年,最终决定离开,提出离职后,就没有犹豫过。虽然我对当时的薪酬很满意,但因为每天上班时间很长,我发现下班后的自己变得不太想动脑,周末也经常疯狂补觉,到头来什么也没做。如此长时间不做自我总结和归纳,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担忧。我不希望看到自己除了工作中的“写需求”以外,再没有更多精力去了解和接触其他方面的技术。这是我离开大厂的决定性因素。另外,作为一名“女程序员”,我感到公司的文化与女性的婚育规划之间是有冲突的。我曾了解到公司有一位女性员工,休完产假回公司后,长时间做的都是比较简单的项目。项目深度的不足,导致她的晋升需求显得没有说服力。职场女性的“玻璃天花板”就很难被打破。当然,在大厂这一年我也有所收获。比如代码能力提升、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克服公开汇报的心理障碍等等。我还认识了很多技术很强的同事,并且学会了不因技不如人感到自卑。至于外界报道的互联网大厂工作强度问题,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一方面,同期进来的校招同事,有2位离职了,并表示未来不会再回归这行。另一方面,剩下还在职的同事里有一半的人工作得挺开心的,朋友圈动态也会发很多工作中比较正面的内容。走进GTSI,学习+实习使我快乐离职前半年,我是一边上班一边做申请学校读研的准备。为什么选择GTSI,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GT的计算机科学项目(CS)非常强,且GTSI的授课与GT完全一致,所以我对学院的课程质量非常认可,认为它能满足我想学到很多知识的愿望。第二,是因为我想在硕士期间出去实习。GTSI位于深圳南山区,周边有很多科技公司,提供了很多机遇。第三,是因为了解到GTSI会为同学的就业提供很多帮助。我了解到学院的career service做的很棒,会与很多互联网企业合作,还会不定期邀请企业做讲座,帮助同学架设就业桥梁。另外,在来GTSI之前,我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也有了不同的想法,想从客户端开发转为后端开发。所以学期一开始,我就确定了Computing Systems这个方向,选择了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等课程。希望所学能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比如后端开发经常会用到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而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这门课程就包含一个基于GRPC实现简化版MapReduce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演练技术的机会。在GTSI的学习体验,可以总结为两点:紧跟趋势,注重规范。首先,我感到老师教的知识与行业现在的应用是很相关的。比如我在计算机网络的相关课程上第一次了解到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这个概念,之后我去实习,所在部门做的是管理云服务产品底层物理网络相关的设计和实现,用的技术恰好就有SDN。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上手业界正在实践的项目。其次,我发现学院的课程作业可以让学生掌握很多软件开发的规范,而不是只教会你“写代码”。在学校开设的软件工程相关课程中,我曾和同学们组队完成一个项目,过程中,写代码只是任务的一小部分,我们还要撰写文档阐述项目的实现过程。助教也会定期审阅我们的文档,指出其中不规范的地方。要知道在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程序员确实需要具备写文档的能力。只有写好文档,其他同事才能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另外,通过学习期间的实习经历,我还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有些课程项目的难度比我在工作中做的大部分需求都要难。比如Graduate Introduction to Operating Systems这门课,老师没有公开项目的测试用例,也不会完全返回错误信息,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提高排查代码问题的能力。我明显感觉自己debug的速度比之前工作的时候变快了。符晓航的实习经验谈*怎么获得实习机会?我在GTSI上学期间有两段实习经历。一段是自己在招聘软件上投递简历争取到的,另一段实习是通过学院老师在群里转发的招聘文章接触到的。大家在做简历的时候可以向career service的老师寻求帮助,日常也多关注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不乏机会。*怎么平衡实习和学习的时间安排我的经验是在选课的时候就通过学校网站了解每门课程的难度和需要花费的时间,在需要实习的当个学期调整一下课程的难度和数量。比如,实习的学期可以多选一些网课,这样更容易灵活安排听课的时间。TECH GIRL重回职场:新平台,新期待今年12月,随着2022秋季学期的结束,我在GTSI的学习也将告一段落。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我就要飞去北京,重新步入职场。再次经历校招,我的心态已不同。以前比较看重待遇,现在却觉得,待遇应该是次要因素。对校招生的第一份工作而言,工作方向和所处平台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我现在也会关心上班时长,希望下班后仍有充足时间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技术。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的成长。目前,我通过在微软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的实习经历,已经拿到录用offer,未来的工作内容是做微软内部核心的云服务产品。我觉得这段经历能让我学到更多云相关的知识,微软对diversity的重视,也很吸引我。这里每个团队的性别比例都比我之前工作或实习过的公司更均衡。我所在的小组也有很多优秀的女工程师,和她们一起工作,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信心。还记得在GTSI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同学老师交流过,大家感慨现在的软件行业,女性员工的数量普遍偏少,学理工科的女性数量也不如男性多。但通过观察身边的女性榜样,我们都发现,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女性完全可以和男性做得一样好。所以,我想告诉所有理工科背景的女性:相信自己的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走入理工科相关的工作,职业性别不平衡的情况正在好转,也有许多企业愿意为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让我相信女性在职场中的瓶颈未来一定会改善。人们会通过优秀女工程师的努力,看到女性能够做出很亮眼的成绩。
-
2022-11-14听TA说 |「环境人」罗剑:环境工程师为人类的未来工作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罗剑工作了15年有余。从助理教授,到教授,再到GTSI环境工程硕士项目的美方主任,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应对富有挑战的问题。他说,许多环境问题其实是公众无法直接看到的,比如土壤、大气、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而当这些问题严重到足以暴露在人们面前,往往为时已晚。“环境工程师们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工作”,GTSI每一位环境工程学子所做的,就是学习并运用专业知识,让问题提早被发现,被应对,被解决。
-
2022-10-20推动“尿液革命”!董航教授构建新型氮分离技术尿是废物。一经产生就被冲进下水道。全球范围内,每年从尿液中排出的氮大约3000万吨,贡献了城市污水总氮的80%。尿,同时也是资源。从中回收氮既能减少污染,又能补充肥料供应。目前氮肥供应通常采用高能耗转化过程,不仅低效,还会造成大量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2022年,《自然》杂志(Nature)报道了推动“尿液革命”将有助于解决这些棘手的环境问题(The urine revolution: how recycling pee could help to save the world)。New Solution近期,GTSI董航博士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Electrified Ion Exchange Enabled by Water Dissociation in Bipolar Membranes for Nitrogen Recovery from Source-Separated Urine”的论文。文中构建出一种新型电气化离子交换氮分离技术,以电气化、低碳化的方式实现尿液中高纯度氮回收,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第一作者:Hang Dong董航通讯作者:William Tarpeh董航博士2022秋季学期加盟GTSI,本项目是他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所作。他主要从事基于低碳选择分离的资源回收和负碳技术。以下是董航博士对这一最新项目成果的介绍。新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知道,污水中的氮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水生态系统。为了控制氮污染,通常采用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将氨氮转化为氮气,然而氮肥供应需要通过高能耗的Haber-Bosch工艺重新将氮气转化为氨氮。这种以氮气作为中间体的氮循环不仅低效,还会造成大量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而直接从高含氮污水(如尿液)中回收高纯度氮作为肥料,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离子交换是主要的氮分离回收方法之一,该技术具有高选择性和可模块化应用等优势,但离子交换材料的再生需要消耗大量化学品,阻碍了该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我们的项目设计了一种新型电气化离子交换氮分离技术(Electrified Ion Exchange Stripping, EXS),通过利用双极膜水电解产生的氢离子原位再生弱酸阳离子交换材料(WAC),并耦合氨氮选择性膜分离过程,实现了尿液中氮的选择性、电气化分离回收。通过全方位评估这一新技术,我们揭示了离子交换材料官能团对于材料再生性、导电性的重要作用,探明了电解液对于离子传输和能耗的影响。最终通过从合成和真实尿液中回收高纯度氮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利用EXS技术处理真实尿液EXS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步骤1:尿液通过装填有WAC材料的反应器实现氨氮分离。该步骤通过离子交换材料选择分离氨氮,避免了直接使用尿液作为反应器电解液导致的工艺性能不稳定性。步骤2:在WAC材料饱和后,进行材料再生和氨氮回收。该步骤涉及四个阶段:氢离子产生,双极膜(BPM)通过水解产生氢离子;树脂再生,氢离子从树脂上洗脱氨氮;离子迁移,洗脱的氨氮通过电化学迁移穿过阳离子交换膜(CEM)到达阴极室并在碱性环境下变为氨气;氮回收,气体氨扩散穿过气体分离膜(GPM),并在捕集室回收为氨氮。通过处理真实尿液,EXS证明了超过80%的电化学再生效率和氨氮回收效率。多次分离-再生循环实验验证了EXS技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此外,通过对比真实尿液(4000 mg/L氨氮)和合成尿液(8000 mg/L氨氮)的处理效能,表明EXS的性能不受污水本身成分变化的影响。这一点与其他直接使用污水作为电解液的电化学氮分离工艺不同。尿液通常因不同的收集地点和稀释程度展示出极大的成分波动,直接使用尿液作为电解液将导致工艺性能、能耗等的不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了EXS在应对不同尿液成分时的稳定性和优越性。EXS技术应用前景该工作设计的新型离子交换材料电气化再生策略,可极大减少离子交换氮分离技术的药品消耗,对离子交换技术电气化、低碳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分散式污水氮回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董航Dr. Lucas Dong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GTSI)助理教授,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兼职助理教授。加盟GTSI之前在斯坦福大学师从William Tarpeh,从事电化学资源回收的探索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基于低碳选择分离的资源回收和负碳技术,在离子交换选择分离技术的低碳化、电气化,以及在碳利用、碳封存、污水回用、营养物质回收等方面应用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其个人实验室LOCSS LAB(locsslab.com)现已开张,欢迎感兴趣的专业人才加入,科学共创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