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毕业,考公上岸,我在家乡获得满足感

2022年初,GTSI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张哲彬,做了一个在同学间有些“另类”的决定——考公务员。利用最后两学期,他紧锣密鼓地修完了硕士毕业所需的学分,同时挤出时间为考公做准备,最终成功“上岸”,回到家乡浙江湖州,加入了市政府办公室的干部队伍。
接受本期采访时,张哲彬刚好工作满一年。“进体制”的选择为他带来了什么?在老家做公务员的感受如何?面对一些人对这个选择的疑惑和不解,他会怎样回答?
以下是张哲彬的讲述。
当工科生准备进入“体制内”
我是2022年9月参加工作的,从GTSI毕业后就来到现在的单位湖州市政府,岗位属于办公室干部。
提到我考公上岸,可能很多同学会想象出一幅“朝九晚五”的轻松画面,但我发现自己的工作节奏其实和进了“大厂”的同学基本一致。日常“996”,平均每天晚上9-10点下班,有重大任务的时候,最晚干到过凌晨2点。
政府工作,用四个字形容就是“重、苦、烦、杂”,一天下来要处理多种情况,考虑多个方面。我感觉自己必须不断提升能力,才能担当起更多职责。这点在任何工作中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体制内”的标签而有所不同。
不过,成为公务员,在GTSI确实是比较小众的选择。毕业前,我只遇到过一位有同样想法的同学,身边多数人在忙交换、申博、实习、求职。对工科生来说,做专业技术直接对口的工作,进入产业界,可能是更加“顺理成章”的选择。
所以我为什么走了这条路呢?现在想想,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事业的、大环境的……实际上,我也曾向往一份“大厂”工作,留在深圳,但在参加了一些公司的面试之后,还是选择了放弃,确定要考公。
还记得2022年初,春季学期刚开始,而我计划夏季学期毕业后就回家上班,因此要在几个月时间内修完硕士项目剩下的15个学分,同时要为公务员笔试和面试做准备。
整个过程可谓及其痛苦。尤其是公务员面试的备考阶段,在5月中旬到6月初,正赶上夏季学期期中考。熟悉佐治亚理工课程体系的同学都知道,小学期内完成3门课意味着多大压力。我每天的安排就是白天上课,写作业,准备学校的考试,晚上挤出时间看考公面试课程,反复刷题、练习。
可能因为准备得足够充分,我当时的表现应该挺稳的。第二轮60人一组的面试结束后,我以前三的名次被录取了,就这样加入了家乡的公务员队伍。
“放弃”之后,在湖州获得的满足感
其实有很多人质疑我,为什么一个工科生,“学计算机的”,要放弃高薪工作,放弃学了5年的专业技能去做公务员,日常处理一些综合协调性的事务。
我的老师、同学知道我的去向后,也认为我目前的待遇和进大厂工作是比不了的,平时的工作安排可能也没有那么自由。
他们的想法,我不仅很能理解,也一度陷入过深深的自我怀疑,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出对的选择。
但实际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一年后,我发现这里和企业一样,同样是提升自我的平台,有挑战,有机遇,需要认真思考每项任务,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沟通协作。
我现在的工作虽然基本不会用到过去在学校掌握的专业知识,但学习的底层逻辑依旧是互通的。GTSI就学阶段高强度的课程压力和高质量的实践演练,已经锻炼出我融会贯通的能力,让我在面对完全陌生的项目时,能更快速地运用并转化新知,找到解法。
这样一想,我就发现没有所谓的遗憾可言。一份工作能使我提升、进步,就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我现在能明确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成为了建设家乡湖州的动力,这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满足感。
湖州是生我养我的城市。我从小受益于这里宜居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亲眼见证了近20年来湖州的改变。工作中,领导带我外出调研,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湖州本地不同人群所关心的问题如何得到解决。我相信未来湖州会在绿色、低碳、共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会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当然,回到家乡工作生活,也意味着我和过去的同学好友们相聚的机会少了。我很期待和大家再见面,尤其想邀请GTSI的同学、老师们来湖州玩玩。我们可以去看南浔古镇、莫干山、太湖,冬天还可以去安吉江南天池滑雪。
湖州的景色相当美丽,我喜欢自己在这里的状态,期待未来能锻炼出过硬的实力,为湖州的发展担起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