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6日

在GT直博,做知识的生产者

孙雨欣
Yuxin Sun
直博,不仅意味着学习与研究并行的巨大工作量,也意味着从“知识消费者”到“知识生产者”的转变。孙雨欣说“二者如此不同,是我读博后才认识到的。”

孙雨欣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直博生。2020年8月,受全球疫情影响,他读博的第一学期在GTSI度过。相比硕士生更繁重的学习压力,让他刚踏入陌生环境,新鲜感还没过,就得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直博,不仅意味着学习与研究并行的巨大工作量,也意味着从“知识消费者”到“知识生产者”的转变。孙雨欣说,“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课上学到知识,完成作业或考试,马上会有成就感、满足感;但作为‘生产者’,我们大部分时间要忍受项目毫无进展带来的挫败感。二者如此不同,是我读博后才认识到的。”

今年是孙雨欣博士生涯的第4年。对做研究的乐趣、挑战和意义,他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强推留组”,敲开GT直博大门

“超牛”、“大神”、“很优秀”,是同学们口中的孙雨欣。

“没啥天赋”、“比较努力”、“提前规划”,是孙雨欣口中的自己。

回顾本科阶段成功申请佐治亚理工直博的经验,孙雨欣觉得自己只是“准备的更早,积累的更多”。他说,“提早做规划对想读博的同学非常重要。申博和申硕毕竟不一样,除了成绩,前者需要比较多的研究经验作为参考”。

规划具体可以早到哪个阶段?在孙雨欣这里,答案是高考结束后

在天津大学,从大一开始,他就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数学建模比赛、物理竞赛等路径积蓄实力;到了大二,他跟着老师做三维重建人脸模型的项目,就此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这个领域既能发挥孙雨欣的数学和代码能力,也有足够广阔的运用前景,正是他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

 

1

 

同时期,孙雨欣还从本科班主任口中第一次了解到佐治亚理工学院。后者曾在佐治亚理工亚特兰大本部做访问学者,对学院工科教育的办学实力十分认可。于是在大三申请暑研之际,孙雨欣向佐治亚理工专注计算机视觉研究的Anthony Joseph Yezzi教授去信,成功进组,并在暑研结束后获得教授的肯定,拿到了“强推留组”

这封推荐信,为他打开了直博的大门。 “博士录取对推荐信和论文十分看重。我很幸运,通过暑研认识了一位‘好老板’,发现彼此合作得来,且‘老板’当时有名额可以招我。这种概率,现在想想其实挺小的。”

但哪怕命运之手真的会掷骰子,孙雨欣连续数年的努力也为掷骰结果提供了足够的加成。

此外,直博也给孙雨欣带来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业和研究的压力。这对他所擅长的“努力”和“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1
△ 2023年孙雨欣回到天津大学补上了当年没能参加的毕业典礼

 

路劲独特,论文入选机器学习顶会

孙雨欣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是以数值偏微分方程(PDE)为工具,理解并构建深度学习算法,再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计算机视觉领域,优化大场景、多视角的三维模型重建过程。

目前各类导航软件基本都有“切换3D”按钮。点击后,平面地图便会“长出”立体建筑物。用户可以自由调转视角,拉近拉远,观察整个街区场景中的事物。

孙雨欣所做的,则是优化这一3D模型背后的算法,提升模型重建效果,降低重建“门槛”。比如,通过优化算法对数据集图像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人们未来也许可以用手机里随意拍摄的照片,生成自己想要的三维重建模型。

 

3
△Apple Map上的三维重建地图

 

“近几年,深度学习特别火,不少研究者都在从事相关研究,但我们的独特性在于,探索了PDE和深度学习的结合,利用PDE完备的数学基础,为深度学习算法性能的优化提供了解释和理论支持”。

2020年到2023年,孙雨欣在Yezzi教授的指导下,以一作或共一的署名,接连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两篇,Surprising Instabilities in Training Deep Networks and a Theoretical AnalysisStabilizing the Optimization of Neural Signed Distance Functions and Finer Shape Representation,均被选入机器学习顶会NeurIPS的主会track。

 

4
△在新奥尔良参加NeurIPS

 

还记得2022年12月初,孙雨欣带着论文展板,怀着兴奋且紧张的心情第一次站在NeurIPS的会场。他和同一领域的学者们面对面交流,梳理新想法,回校后又写成新的论文,即将发表在机器学习顶刊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上。

“读博就是这样,做一个项目时发现的问题,又会激发下一个项目。所以我建议做学术的同学多交流,不要闭门造车。通过参会,日常讨论,回答他人的问题,你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新一层的理解和收获。”

 

5
△孙雨欣在知乎上撰写的文章被转载,获得广泛讨论和关注

 

好友并肩,陪伴度过求学的挫折

孙雨欣的读博之路稳扎稳打,可谓成果丰硕。加之他有很强的规划意识,几年来从未因赶due熬过夜,显得游刃有余。

但如果你看到这里,就觉得孙雨欣这博士“读得有点轻松”,那马上会遭到他的强烈反对。实际上,获得灵感-推进项目-取得进展,并不能跟随研究者的努力,顺理成章地发生。孙雨欣说,读博阶段更常见的,是独自前行的孤独感,和长时间得不到正反馈的心理落差。

 

6
△孙雨欣拍下实验室楼下的秋色

 

“做研究本身是一件和他人互动比较少的工作,有时会感到孤独。过程中你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失败,可能长时间推进不了想法,实验做不成功,或者论文不被接受。”说到这,孙雨欣甚至有些怀念读博第一、二学年课业繁多的日子,“因为上课也是一种社交”。

那时候,他和GTSI认识的朋友黄浚哲王文龙王敬仁(点击名字可阅读他们的故事)是邻居。四个人经常一起做饭、吃饭、聊天,像家人一样彼此陪伴。在稍微闲下来的日子,他们还结伴走过了美东大部分地区。不爱拍照的孙雨欣,也留下了许多四人并肩打卡景点的照片。

 

6
△一行四人在环球影城

 

“回想起来,我很珍惜2020年8-12月在GTSI度过的一学期。当时我收获了很多朋友,也被大家关注技术的浓厚氛围所带动。”到了亚特兰大,一些朋友还陪伴在孙雨欣身边,大家依然保持联络,偶尔的聚餐、游玩也帮助他调整心态,面对读博阶段不时袭来的挫败感。

 

7
△生日聚会上,大家与在外实习的好友王敬仁连线

 

现在,孙雨欣距离毕业仅有一年多点的时间。按照规划,毕业后他会继续从事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算法研究工作。

他希望能像“老板”Yezzi教授那样保持“纯粹”——对技术始终怀有赤诚之心,热爱并形成自己的深刻理解。

 

8
△GT Tower前的合影,照片中均为孙雨欣(右四)在GTSI结识的的同学

 

分享

GTSI人物
冯俊杰 | Junjie Feng
学习、实践与球场上的晚霞...我在GTSI数不尽收获
余先刚 | Xiangang Yu
毕业“集邮”8个大厂offer,我远远不是最优秀的
汪志康 | Zhikang Wang
创业成功后重返校园,GTSI踩中了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