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GTSI“偶遇”,我看到了更多可能

本科阶段,牛梓雨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读研、读博、进入工业界,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如此明确的道路上,GTSI的出现最初并不在他的计划内,却恰好契合了他的求学需求。2022年8月,牛梓雨入学GTSI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回看当初的选择,他认为这里是实现进阶的转折点,“我的目标总体上没变,但GTSI让我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因此拥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偶遇”GTSI,进可攻,退可守
考研、留学、就业。2021年秋招季,这是摆在牛梓雨面前的三条路。
凭借本科期间积攒的实践经验,他有把握找一份Web前端开发岗的工作。但考虑到未来的上升空间,牛梓雨决定:先升学。机缘巧合地,在申请季临近末尾之时,GTSI出现在他眼前,迅速成为他最终的选择。
“当时我在B站刷到了一条学院的宿舍导览视频,因此产生兴趣”。进一步了解GTSI的办学特色后,牛梓雨认为学院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项目非常符合自己的发展需求,并用“进可攻退可守”形容这个决定。

牛梓雨表示,如果想在学业上持续深造,无论是出国还是在国内,GTSI都提供了前置条件。“而如果想直接就业,手握两校的硕士学位,也能提升我的竞争力”。
2022年8月,牛梓雨带着明确的规划入学GTSI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项目。一年三个学期,他满打满算“速通”了包括高级计算机结构(ECE 6100)、高级计算机编程(ECE 6122)、恶意软件分析(ECE 6747)等在内的10门硬核课程,同时带队完成多个项目,成长为同学们眼中不折不扣的“牛!同学”。

“牛同学”的“牛”,是“技术牛”的“牛”
同学们称赞的“牛”,指牛梓雨的技术力。
本科期间,他就将大量课余时间用在参加竞赛和打磨项目上。闲暇时,他也经常上GitHub写写逛逛。“看到别人给我的开源项目按了Star,我会很开心;每做出一个东西给更多人使用,也让我特别有成就感”,牛梓雨说。
在GTSI,他的技术实力得到了提升,也在更多实际场景中得到运用。比如,他发现校内招聘信息的分享方式存在痛点,便和同学组队开发了一款招聘小程序,以方便同学们高效获取、分享企业招聘的内推信息,还能一键“follow”意向岗位,避免错过重要动态。

同样聚焦招聘市场,牛梓雨在CSE 6242课程上组队完成的招聘数据可视化项目也备受好评。通过数据图表,他们直观呈现了当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正在经历哪些变化,以及求职者们衡量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尺度发生了哪些转变。

薪资相差近一倍的岗位,由于在不同城市,结余可能没有太大差别;部分岗位薪资随工作经验增长,并不一定呈上升趋势......牛梓雨的小组项目在2023年春季学期末Poster Session上,面向全校师生和来自学界、业界的嘉宾完成了汇报。不少人驻足项目海报前,与组员们探讨图表中反映的职场现状。牛梓雨也通过这个项目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观”。
“在天津我们有句话,叫‘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他笑着说,“所以我给自己的‘底线’是不要太累,做事控制在能应付的范围内。节省下来的精力,我会更多地投入到提升技术上,而不仅仅是玩”。
养精蓄锐的前进方式,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让牛梓雨在每个项目中都能游刃有余,既有所收获,又享受过程。
“硬着头皮”,迎接挑战,追寻梦想
目前,牛梓雨正在天津大学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毕业论文。
在GTSI的学习经历让他更清晰自己想要聚焦的方向。他选择了工业制造业中的人体动作识别(HAR)领域,目标是对工人装配动作的多模态数据集进行分析和模型决策优化。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相当大,并且要嵌入设备,是对软硬件技术的双重考验。
“在连续时空中识别工人高精细度的动作,并综合交互物体的信息给装配动作分类,难度大,准确率要求高”, 牛梓雨介绍道,“在实际场景中,我们的准确率必须达到99.9%,接近100%,才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此外,在导师带领的团队里,牛梓雨也是第一个做HAR方向的学生。这意味着项目的后续进展基本都要由他独自推进,直至毕业。
“最开始我是硬着头皮上的,经过2、3个月的高强度调研,最艰难的阶段总算过去了。目前我对自己已经比较有把握。基本的方法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实践+写文章”,牛梓雨说道。
他计划2025年6月毕业,之后将继续深造以夯实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日后进入工业界做充分准备。
“我的学习最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去工业界积累实战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我的一个梦想”,牛梓雨展望。在逐步靠近梦想的道路上,他认为GTSI是一个“转折点”。因为这里让他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获得了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其实就是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了”,牛梓雨说,“一个好的平台会让你获得更多信息,打开思路,找到更多可能的路径,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