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讲故事的投行实习生不是好数据分析师

本科阶段GPA 3.91/4,研究生阶段保持全A;三个学期修满9门课后,又马不停蹄开始投行的实习,以“007”强度做着债券承做实习生……如果仅以数据描述GTSI数据科学专业的陈晔,你会看见一个最为标准的优等生形象。
但这不是一个仅关于数据的故事。走在数据分析的工具路径上,陈晔的收获,更多围绕“如何说好一个故事”展开。成为数据科学人才的同时,他也在努力成长为好的“叙事者”。
数据科学“三幕剧”:Given-Use-To
数据科学家不只和数字打交道,更要和人打交道。这是陈晔在GTSI学到的第一件事。
第一学期,在ISYE 6501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s Modelling课上,霍晓明教授(数据科学硕士项目美方主任)先花了两节课时间组织同学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要求人人都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这让陈晔明确感受到GTSI数据科学硕士项目的侧重点远不止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霍老师总是强调,做项目就是要‘讲好故事’。我们不仅要做严谨的数据分析工作,还要面对不同受众,给出准确、简洁、易懂的报告”。因此,不论是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建模方法的运用,还是分析、整合、解决问题思维的锻炼,数据科学专业的每门课程都提供了一种工具路径,通往“用数据讲好故事”的核心目标,比如:
ISYE 6230 Economic Decision Analysis,讲解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纯策略纳什均衡等博弈论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为“故事”推演提供缜密的逻辑链;
CSE 6242 Data and Visual Analytics,教授了数据可视化工具,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提供一目了然的“示意图”,降低非专业受众的理解难度;
另外,就像经典故事常会运用“三幕剧”的写作手法,陈晔在课上也学到了数据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三段论”——“Given-Use-To”。
Given,问题中我们掌握什么数据?
Use,我们使用什么模型解决问题?
To,我们最终得出什么结果?
工具路径先是在课程作业中被反复使用,再扎根于同学们脑中,演化出数据科学的思维方法。
经过三学期9门课的高强度锻炼,陈晔选择将自己在GTSI的最后一学期全部投入ISYE 6748 Applied Analytics Practicum的实习实践项目,到真实情境中演练“讲故事”技巧。
于是,2023年5月,他进入了工作强度巨大、以“007”作息著称的投行。
在投行,比速度,抢市场
国金投行(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承销保荐分公司)实习第一天,晚10点,陈晔合上笔记本电脑,打了个下班卡。
那天他的代教老师在外出差,两人没见上面,但对方远程布置的任务已足够让陈晔从早上忙至深夜。
“金融市场是高度动态的环境,政策、监管口径、产品类型......每天都可能有新东西出现,需要你快速做出反应。前辈曾经告诉我,在这行打拼重要的不是存量知识,而是学习能力。所以同行们都在比速度,谁学得快,谁就能抢占市场。”
说到这,陈晔提起实习期间接过的一个棘手项目。客户公司无公司债企业债发行经历,陈晔要独自为其制作债券募集立项报告。
“代教老师周五布置任务,下周一就要交”。时间紧迫,陈晔快速套用“Given-Use-To”三段论,先梳理了该公司以往做超短融项目(交易商协会产品)时汇集的资料,提取可用的财务指标,再结合市场上其他板块信息,按时完成了这份“从零开始的”债券立项报告。
报告讲述的“故事”令人满意,成功通过了内部立项。陈晔的实力也得到了代教老师的认可。实习将近尾声,投行领导递来橄榄枝,邀请他未来有机会时再回团队,参与其他实习项目。
“我很感激这段实习经历,也很珍惜GTSI的学习经历,后者为前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回看过去一年多的学习与实践之旅,陈晔觉得自己算不上特别优秀,只是成长路上始终有人支持,遇到不懂的问题,“即使现在看来很傻”,当时也总能得到详细的指点与解答。
所以在采访的最后,陈晔特别提议,要在这篇属于他的故事里感谢学校里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数据科学专业徐磊、陈宇昂、邓世杰、周恩露、霍晓明老师,计算机科学专业刘萌萌老师,还有课上课下和我一起讨论问题的伙伴。如果没有他们的信任和帮助我走不到今天,大家都是我在GTSI倚靠过的‘巨人的肩膀’”。